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是:首页 > 综合实力 > 正文

集团领军人才——范佘明

2015-05-11

范佘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流体力学学科带头人,MARIC基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中国舰船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1984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船舶工程系,2001年获流体力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12002年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和科庭大学访问学者。2002年获中国舰船研究院硕士生导师资格,2006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4年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学科带头人,2005年入选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6年入选集团级专家,2010年入选所“中青年领军人才”,2013年被聘为集团流体力学学科带头人。

 

默默耕耘,献身基础研究

——集团公司流体力学学科带头人、MARIC基础研究部副主任范佘明

 

 

勤于学习

流体力学是最难的大学课程之一,被学生们戏称为“留级力学”,因为常有学生在这门课上挂科。船舶流体力学(又称船舶原理)更是内容最丰富的一门学科,涉及到船舶静力学、阻力、推进、操纵性、耐波性、动稳性等众多研究方向,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能够全面接触和掌握这些研究方向。范佘明从1980年进入大学到2001年博士毕业,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跟随几位著名教授和研究员,潜心钻研,融会贯通,基本掌握了船舶流体力学的各个研究方向,并为日后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在德高望重的苏兴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范佘明通过文献查阅、公式推导、程序编制和仿真计算,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船舶操纵运动预报》,体验了研究过程中的艰辛和获得成功时的喜悦。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立志从事船舶流体力学的研究,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

大学毕业后,范佘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八○五工厂从事船舶修造工作,但他始终着迷于船舶流体力学,工作之余专心学习。三年后考取中国舰船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来到MARIC之后,师从著名教授脱天禄和於家鹏老师,开始船舶耐波性的研究,完成了非线性波浪条件下二阶传递函数的研究。非线性问题至今仍是流体力学领域的难题和热点,在当时的研究难度可想而知。在於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同事们的协力帮助下,他出色地完成了毕业论文并在《中国造船》上发表。

1990年,范佘明留在MARIC,从事船舶流体力学研究。当时,由于石油危机,国际上掀起了节能技术研究的热潮。在船舶快速性专家钱文豪研究员的鼓励和指导下,他转向船舶阻力和推进性能研究,先后完成了低速肥大型船舶球首、整流球首、新型隧道尾和不对称尾等型线优化课题,并为二十余型船设计安装了补偿导管、舵球和防渔网鳍等节能装置。

2001年博士毕业后,范佘明收到两份邀请,一份是去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和科庭大学作访问学者,另一份是去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工作站深造。为了更多了解国外的研究进展和管理体制,他选择了前者。在澳洲的时间只有短短半年,他在著名学者夏锦祝博士的帮助下,建立了波浪中完整稳性数学模型,改编了计算软件,完成了一项基金课题,发表了两篇论文。2002年他放弃在澳洲继续工作的机会,回到祖国,因为这里有更重要的任务等着他,代表东亚地区(我国和韩国)担任国际拖曳水池会议(ITTC)波浪中稳性专家委员会委员。

 

 

善于交流

20022008年,范佘明连续担任第2425两届ITTC波浪中稳性(SIW)专家委员会委员。其中,在第24届委员会中,范佘明负责完成稳性模型试验程序执行和数值模拟技术应用情况的调研,在第25届委员会中,负责完成稳性模型试验程序的修订和试验研究进展的综述。在委员会活动中,他积极争取任务,主动与其他专家交流合作,赢得了好评。2004年,范佘明还在上海组织了SIW委员会会议,并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组织了国际船舶稳性研讨会,会议非常成功,赢得了与会者的广泛赞誉。国际船舶设计大会(IMDC)主席Apostolos D. Papanikolaou教授在ITTC波浪中稳性专家委员会与范佘明共事六年,非常欣赏他广阔的视野和诚实的品格,邀请他代表中国担任执行委员会委员。20092012年,范佘明参与了在英国举行的第十一届IMDC的筹划,负责水动力设计和结构设计两个专题论文的审查,主持了两个研讨会。同时也带回了基于风险、安全、性能等的设计新理念,这些理念已经被国际海事组织IMO接受,正在开展相关论证工作。

20032009年,范佘明担任国防基础科研计划试验与测试领域专家组成员,参与制定“十一五”领域发展规划,为推进虚拟测试技术在船舶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牵头编制的集团基础科研发展规划,在科工委十一大集团汇报中获得最高分,并争取到一些重大项目的立项。

2008年至今,范佘明一直担任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船舶流体力学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首次引入ITTC基准研究方法,历时四年组织上海地区的近十家单位开展计算流体力学(CFD )方法的对比验证,同时邀请国外CFD专家参与研讨,有效推动了CFD应用技术的发展,此次活动也被评为学会优秀活动项目。此外,他还根据研究热点问题,每年组织一次学术会议,取得非常积极的效果。

目前,范佘明还同时担任着总装行业基金项目评审组成员、全国海洋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船舶理论与实验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海洋工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工程师学会理事、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学位评定小组成员、《水动力研究与进展》等五份杂志的编委等等,活跃在流体力学相关的各个领域。

 

勇于创新

2003年范佘明负责“十五”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船舶性能测试系统研究”,该项目历时三年,经过项目组十五位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多项创新成果:首次研制成功基于PXI总线技术集测试舰船快速性、操纵性、耐波性、振动、噪声和强度于一体的舰船性能测试系统;在国内首次开发适用于主机性能测量的非接触耦合电源技术,该技术还可应用于主机性能监视仪;首次考虑测试仪器、计算方法、浅水及波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开展实船航速测试数据不确定度分析方法研究;在国内首次开展实船测试航速修正方法的系统研究,建立全面而合理的修正方法,开发了计算软件。2007年该成果同时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和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

为了验证测试系统的可靠性和精确度,在实验室综合调试验证的基础上,项目组先后四次进行了实船测试。2006225,正当范佘明率队赴大连进行第三次实船试验的时候,家里传来祖母去世的噩耗,祖母把他从小带大,他与祖母的感情特别深。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情绪,他强忍悲痛,一声不吭,直到顺利完成任务。

此后,范佘明又多次参加了实船快速性、操纵性和耐波性测试,深切体会到实船测试的艰难。一方面,实船快速性和操纵性测试需要在风平浪静的理想环境中进行,但是实际海上是“无风三尺浪”,而环境对测试结果的影响非常复杂,国际上至今未能形成合理统一的修正方法。另一方面,实船耐波性试验需要在指定的海况中进行,往往需要等待十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时间,而且存在相当的危险性。范佘明由此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构建虚拟实船试航系统,在实验室里完成实船测试。

2005年,试验与测试领域专家组在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时,将虚拟测试技术列为重点发展方向,计划在五个行业各支持一个单位开展相关研究。范佘明在广泛调研、深入讨论、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应用模拟器技术建立实船航行性能虚拟测试系统的设想,得到专家组的认可,成功获得基础科研重点项目“舰船总体虚拟测试验证技术研究”的立项,并在“十二五”继续开展基础科研项目“实船航行性能虚拟测试系统研究”。当初,这一设想并不被同行看好,虽然欧盟已经开始虚拟水池的合作开发,但是虚拟实船测试的构想尚属首次,需要解决仿真模型精确度与实时性的矛盾,以及船模与实船尺度效应的问题,实现难度极大。经过研究团队八年的努力,突破了风浪流作用下船舶操纵运动仿真建模、模拟器技术升级和虚拟测试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基本构建了虚拟实船试航系统,并在实验室里完成了三艘实船测试,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同时,申请了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如今,实船虚拟测试的构想已初步实现并得到造船界的认可。他们还在继续努力,争取在扩大船型范围、增加复杂航道、增强CFD应用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早日实现在实验室里完成实船试航的梦想而奋斗。

2002年以来,范佘明与他的研究团队还完成了参数横摇、液舱晃荡、吊舱推进、舵桨空泡、气垫船运动等前沿课题研究,其中“气垫船在波浪中运动试验研究”获得2012年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他们正在开展波阻增加、波浪中稳性、最小功率、CFD应用、喷水推进试验、无线测控等热点课题的研究。

 

乐于育人

范佘明非常重视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主动让位,甘做人梯,让年轻人担任科研或试验项目负责人,把自己的经验和思路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同时,他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和鼓励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展年轻人的视野,加快他们的成长。

2003年,范佘明开始招收研究生,至今培养了三位硕士和一位博士,目前正在指导三位博士。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他不仅教他们如何做课题和写论文,更注重教他们如何为人处事。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他不以导师自居,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与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范佘明表示,年轻人的成长和同事们的支持为他当好集团学科带头人奠定了良好的团队基础,集团六大产业板块的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也为流体力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范佘明初步确定了集团流体力学学科近期发展目标:拓展船舶研究优势、加大海工科研投入、推进机电产品开发、构建评估咨询平台。他相信在集团和院领导的支持下,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实现上述目标,为集团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与隐私 | 常见问题解答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投诉咨询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上海市西藏南路1688号 邮编: 200011
邮 箱:webmaster@maric.com.cn    电话:021-63161688   传真: 021-63161212 
维护单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信息科技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5号
电话:08610-59518822 传真:+8610-59517959 Email:clients@shipbuilding.com.cn
 沪ICP备08015345号-1